2016年1月26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綜合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兼中國物候觀測網常務副主任戴君虎研究員的邀請,美國南達科他州立大學Geoffrey M. Henebry 教授、David Roy 教授以及張曉陽副教授訪問“中國物候觀測網”,并在地理資源所進行學術交流。
上午9:00-10:00,美方一行與中國物候觀測網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座談。在座談會上,戴君虎研究員、張學珍副研究員、王煥炯助理研究員分別就中國物候學研究的發展、中國遙感物候研究進展以及中國物候觀測網發展現狀作了相關介紹。美方三位專家對本網絡在觀測與研究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也向我方簡要介紹了南達科他州立大學在物候研究方面的情況。在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雙方一致認為彼此間具有廣闊的合作發展空間,不約而同表達了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的愿望。
隨后,三位專家應邀在本所2321會議室舉行的2016年第1期“國際學術報告暨陸地表層系統學術論壇”上作了相關主題報告。論壇由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主任吳紹洪研究員致歡迎辭,戴君虎研究員主持,50余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聆聽了此次報告告。Geoffrey M. Henebry教授報告題目是:From cool sunlight to cool earthlight: emerging topics in land surface phenology and seasonality。報告基于遙感數據的生態系統類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從太陽冷光到地球冷光對地表生物物候變化的影響;David Roy教授在“ Mapping and monitoring field sizes from Landsat and Sentinel-2 moderate resolution satellite time series”中以美、中不同地域為例,展示了利用陸地衛星和Sentinel-2中分辨率衛星數據監測立地條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張曉陽副教授的報告是: Monitoring Global Land Surface Phenology from AVHRR, MODIS, and VIIRS Data。以AVHRR、 MODIS及VIIRS等遙感數據為例,他介紹了全球陸表物候數據產品生產及應用進展。三位專家在報告過程中,與參會人員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他們以創新的手段和開放的思維拓寬了聽眾視野,使大家更深入了解到國際物候研究和遙感技術應用的最新進展,收到良好效果。
學者簡介
Geoffrey M. Henebry,Geospatial Sciences Center of Excellence主任,1989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取得環境科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基于遙感數據的生態系統類型與演變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遙感物候的定量分析與建模、遙感與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等。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210余篇,長期擔任BioScience、Landscape E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等國際重要期刊編委。
David Roy,美國南達科他州立大學教授,USGS NASA Landsat Science team 主席,1984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1994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地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長期擔任NASA Goddard航天飛行中心MODIS土地數據業務產品評估團隊負責人。主要從事遙感應用研究、遙感數據融合與處理的高級算法、遙感與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SCI論文200余篇,論文被引用9000余次,h-index為38。
Xiaoyang Zhang(張曉陽),美國南達科他州立大學Geospatial Sciences Center of Excellence高級研究員、副教授,199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獲得遙感博士學位,曾在波士頓大學和馬里蘭大學工作,2005-13年為NOAA / NESDIS/ STAR高級研究員。主要從事基于遙感數據的全球陸表動力學及氣候影響、遙感物候數據產品生產、遙感物候變化實時監測等研究。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1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