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諺語:“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中國古人不僅很早就已掌握了不同溫度的推測方法,還發現了溫度變化的規律,道家古籍《尹關子》即稱:“寒暑溫涼之變,如瓦石之類,置之火即熱,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溫,吸之即涼。”但比較遺憾的是,古人未能像圓周率、經緯度那樣,給溫度提出一個“中國數值”。
事實上,古代中國人推測溫度的方法很多。溫度計只是實時溫度的反映,古人還通過時序輪換和自然氣象的變化,判斷和預測當天氣溫和未來氣溫的走勢,這種方法可以視為“物候”測溫法。
由于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常說的“春暖花開”、“天寒地凍”,都是古人推測氣溫變化的語言。像推測眼下的高溫天氣,古人便有一套很成熟的方法,并以諺語的形式在民間推廣、流傳:“早上朵朵云,下午曬死人”、“天上花花云,地上曬死人”、“秋天大霧撲人面,當日太陽火炎炎”、“迷霧毒日頭”、“早起霧露,晌午曬破葫蘆”……這些都是古人通過氣象變化預測當日氣溫的一種方法。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因記載時序、方便安排農業生產而來,也是古人預測氣溫的需要。通過對節氣當天氣象的觀測,古人可以對未來氣溫趨勢,進行比較準確的中長期預測。如本周7月7日剛過的“小暑”,此節氣一到,古人就知道下面將進入高溫“燒烤模式”,所以諺語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為迎接高溫,古人就會多吃消暑食品,以減輕高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再下面將到的“大暑”,如果當天比較熱,秋冬氣溫就偏高,諺語所謂“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就是這個意思。對于夏季是否有高溫天氣,古人還從夏至日氣象來判斷,有“夏至無云三伏燒”、“夏至無雨三伏熱”一說。而“冬至暖,烤火到小滿”、“霜前冷,雪后寒”則是古人預測低溫的說法。類似的還有“冬至不冷,夏至不熱”、“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系。